王伟功,1956年出生于山东靑岛。1970年12月入伍,历任第21野战军军宣传队战士、军警卫连排长、副指导员、第61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、师秘书科长、183团副政委、1988年被授中校军衔。1985年赴老山前线参战,曾任师作战尖子兵集训队指导员,荣立三等 功;转业后在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工作,现退休。著有记述老山战役的回忆录《热血》。
原题
穿越南彊战火硝烟的记忆
作者:王伟功
1985年赴老山作战途中,作者(右)与师政委张海阳合影弹指之间,我随(兰州军区21军)61师参加老山轮战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,我也年近花甲。然而,穿越南疆战火硝烟中的记忆,仍历历在目,刻骨铭心!1985年底,61师赴老山前线轮战。师政委张海阳刚从国防大学毕业,那年36岁,英姿勃发。大家都知道他是老将军张震的儿子,红二代,但海阳从不提起他的父亲。海阳比我入伍早两年,他当过步兵、有线兵,任61师政委长达7年,全师上下都叫他“海阳政委”,可见其平易近人。
张海阳政委在前沿阵地
我师接防盘龙江东至八里河东山以北15号界碑共84个防御阵地后,海阳冲破阻拦,经常轻装简从前往一线阵地,足迹遍布我师165个哨位。他常说:“我们政工干部不是工程监理,是战斗员。这是我军一贯的光荣传统。”从师部坪寨通往前沿,有一段必经的“三转弯”公路,坡陡弯急,暴露在越军直瞄火炮射程内。海阳上阵地,大多选择天不亮或雾雨天经过此处。但有一次,他与几名机关干部刚到三转弯,越军突然猛烈炮击。海阳反应灵敏,高喊“卧倒!”大家哗啦一下趴在地上,他却从容不迫,确认大家都安全了,才钻进防御工事。
张海阳政委视察当面敌军阵地布防情况
老山是亚热带丛林地区,给我们这些来自大西北、适应沙漠戈壁作战的军人,带来了湿热的折磨。一次我汇报181团1营战士中出现了烂裆、牛皮癣、脱发等症状。海阳闻听,当即表示要带军医到前沿,搞清发病原因,解决问题。我阻止他说:“发病阵地是22号,地势太低,与越军阵地太近,你就不要去了。”大家也纷纷阻止。没想到几天后,海阳见到我,兴奋地说:“22号阵地我已经去过了!幸亏你发现和反映问题及时,我们正想法解决,不能让战士们既冒着作战的危险,还要忍受皮肤病的痛苦。”此后,我师向一线阵地投放了多种皮肤病药物,用土办法修建淋浴冲澡设施等,有效降低了发病率。同时,还组织制作雄黄药袋发放到一线,开展防鼠疫等,极大地改善了一线阵地的条件。我曾对海阳前往22号阵地表示非常惊愕,他走近低声说:“我是写了’东西’上去的。”在前线写“东西”,指的是“遗书”。许多干部战士得知师政委也留下遗书,义无反顾深入一线阵地,都很震动。海阳轻易不动情。轮战期间,他的淡定、乐观、亲切,成为全师稳定军心的无形动力。但在战后,他却不止一次失态动情。轮战结束在昆明的一次欢送会上,海阳致辞时。刚讲了开头,他突然情绪失控,手握话筒痛哭失声。事后海阳说:“面对凯旋,我想起那些一起同来,却不能一起回去的战友们;想到这一年半极端艰苦的战斗岁月,再也忍不住了。”
张海阳政委说:“22号阵地我已经去过了!”
过了许多年,海阳已授中将,担任成都军区政委。我师一些参加过老山轮战的退伍军人,相约到成都看望他。落座后聊起“10·19”出击战斗,海阳一一叫出牺牲战士的名字,紧接着泪流满面,低头抽泣起来。看望他的老兵,在战场上视死如归,而此时都抱在一起嚎啕大哭。
1986年,张海阳政委〈中丿和骆永立副政委(右三)与师团机关干部在老山前线
我师坚守的八里河东山地区,大部分阵地居高临下。但一些负号阵地地势低洼,越军几乎每天夜里都来骚扰。一天晚上9点多,越军向42号阵地进攻,枪炮声异常激烈。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182团9连连长黄朝耀是阵地长,他在“猫耳洞”里守着电话机、报话机,从容指挥着多个哨位还击。他对我说:“今晚越军动静有点大,可能上来的人不少。王干事,你到前沿打几发信号弹,给战士们照照亮!”我答应一声,弓身在工事里,向几个方向打出信号弹。夜空中,信号弹闪光十分耀眼,我和战士们都清清楚楚看到了戴头盔的一股股越军,正在向我们阵地爬行。各哨位上的战士瞬间扣响了冲锋枪、机枪,我也抓起身边手榴弹,用力甩向刚刚看清的敌人,一气儿甩了一箱。关键时刻,阵地长黄朝耀又起爆了两颗定向地雷,还把手榴弹投向阵地前方的大树,进行空爆,消灭在树后的敌人。另一些战士把一串子母地雷打开盖,接通电源发射出去。这种雷,散开成一个扇面,炸倒一片。半个多小时后,枪声渐渐稀疏,这是我在一线阵地参加的最激烈的一次战斗。作者在老山前线
老山轮战前,61师已经26年没打过仗了。尽快适应艰苦环境,成为最大的环境转换课题。在一线阵地上,低矮的“猫耳洞”里,被褥、军装潮湿得能拧出水,而喝的水却常常供应不上。为此,182团3营在山顶建了一个蓄水池,把清水从山下抽上来,再装入水桶背到一线阵地。我曾在水池边看到一名渴极了的战士,摘下钢盔,把漂在水面的死老鼠拨开,舀起水来一饮而尽。清水如此珍贵,更不要想用来洗漱了,我在阵地上穿一双高腰雨靴,连续28天没洗过脚,早已失去了难受的感觉。
作者一线阵地战士在一起
在22号阵地,驻守着我师12个人的一个班,班长是陕西人,他给我倒了小半杯凉水。与我同行的团里参谋说:“团里要求来这个阵地的干部,不能喝他们的水,因为中间隔着一条“百米生死线',送水太困难,牺牲过战士。”我心头不由一震,端起混浊不清的水,呡了一小口,一股土味儿。班长解释说:“这是接的雨水,放了点明矾消毒,你喝吧,不违反团里规定。”郑月龙副团长进入被洪水淹没的06号阵地指挥所
水是如此珍贵,然而,老山又经常水患成灾。1986年7月,战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,冲垮了大量“猫耳洞”和工事;阵地上的食品,甚至武器弹药、装备物资都被洪水冲走;一线哨位上,战士们只能披着雨衣,日夜淋着暴雨,蹲守在战斗岗位上。即使在181团前指的永备坑道里,水也淹到了齐腰深。副团长郑月龙只穿条短裤坐在水里,床和凳子都在水下泡着,乍一看还以为是坐在洗澡池里呢。坑道顶部的电线上,整整齐齐趴满了避难的大小老鼠。有个调皮战士用枪刺把电线一敲,老鼠“噼里啪啦”掉进水里,吱吱尖叫着四处游窜,直往人身上扑。一时间,坑道里大呼小叫,欢笑声此起彼伏……真会苦中作乐啊。洪水中,师长刘登云(左2)视察181团阵地,与181团9连连长汪海江(右2)、9连指导员李卿君(右1)等合影前线老鼠泛滥成灾,它们在阵地上疯狂繁衍;它们胆大妄为,常常爬到熟睡的战士身上、脸上,甚至咬伤战士;它们个头肥大,成群结队迁移时,甚至引爆了地雷。洪水中一些老鼠被淹死,洪水退后又被困死在工事夹缝中,使坑道和“猫耳洞”里恶臭无比。有的战士睡觉前,先在洞中点燃一段长长的导火索,用硝烟味盖过老鼠尸臭,再往脸上盖一条湿毛巾才能入睡。夜间有时我与7连阵地通话,听筒里总有点瓮声瓮气不甚清晰,一问,他们说:“洞里太臭了,我们戴着防毒面具和你通话呢。”原来如此。按说,战区不乏老鼠的天敌一一蛇和蟒。但老鼠繁殖太快,蛇和蟒根本吃不动了。它们在“猫耳洞”里盘成一团,懒洋洋地长睡不起,成了战士们的宠物。
艰苦战争环境下的师、团、连三级指挥员。赵文泷(左三)、郑月龙(左二)、李卿君(左一)、汪海江(右一)
部队上了前线,共青团甘肃省委主动与兰州军区机关联系,希望通过开展军地携手立功的活动,互相激励、互相鼓舞。他们提出的口号是:前方将士杀敌立功,后方青年创业立功。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海飞同志,不遗余力地推进这一活动。接到他们的倡议,我马上向师政委张海阳作了报告。海阳政委非常兴奋,说:“这个倡议太好了,咱们师甘肃籍干部战士比重非常大,来自驻地、家乡省的鼓励、鞭策,对干部战士最亲切、最有鼓舞作用,咱们一定要把这个活动搞得有声有色。”
张海阳政委与慰问团海飞书记在猫耳洞
在海阳政委主持下,61师与兰州大学“双立功活动”轰轰烈烈展开了。我成为这项活动的专职联络员,多次往返前线与后方,联络建立互帮互助班级、团队,传递信件、纪念品,陪同甘肃省团委慰问团赴前线,带领一线阵地英模到兰州大学作报告等等。在一线将士与后方青年之间,搭起了一座相互激励的精神桥梁。为此,我得到一个好的口碑:“双立功、双立功,前线有个王伟功。”真是名噪一时。当时,甘肃团省委对这项活动发动得相当广泛,全省有500多万青年参加到这项活动中。甘肃省有483个基层组织,与前线47集团军和我师部队建立了“共建联系网”,互寄信件、邮件达40多万件。
如今,须臾离不开互联网、微信的人们,已经难以理解那些信件的巨大意义。而在当年,每天面临流血牺牲的前线将士们,得知后方家多父老的挂念,尤其收到兰州大学学生们的信件时,许许多多终身都与大学无缘的军人,得到了无比的崇尚、爱慕和鞭策,激发出无尽的战斗力。这种热血激情,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。同样,我们的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,对后方青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例如,兰州大学数理系学生余广琪,以前心胸不宽,对人偏执,甚至数次萌生自杀念头。“双立功”活动中,我师182团3连孙副指导员写信与他结成一对好友。经过几封通信谈心,余广琪豁然开朗。他悔悟道:前线将士面对艰苦、生死,还活得那么从容、淡定、乐观;自己衣食无忧,和平安宁于兰州大学校园,轻生实在没道理。
张海阳政委向牺牲的烈士致敬
我带领182团战士周清旭到兰州大学讲演,他文化不高,演讲越是朴实无华,学生们哭声越响,因为话语朴质真实。此后,许多学生,尤其是女生,给前线写信近乎疯狂。我这个“双立功”活动联络人,每次上阵地战士们特别欢迎,接过我背上的大口袋,全是信。有家信,有后方慰问信,甚至有海外华侨的来信。其中,兰州大学女生写来的求爱信,甚至没有特指目标,前线英雄就行。可见老山对那一代大学生影响之深!三十多年过去了,回顾往事,我们依然热血沸腾,它必将激励后来者永远铭记这段光荣的战史。( 《热血》是一部以21集团军61师1986年赴滇轮战为背景创作的纪实作品,书中采访了一百余位参战老兵,上至将军,下至早已退伍在家、生活陷入贫困的普通士兵,历时近四年时间才得以完。《热血》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。有需要的战友,可与作者联系办理。)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
给老编续杯咖啡
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
张小雪:当文艺兵的日子
老山英雄师长忆松毛岭大捷:
一天歼敌3000余人
钱江:扣林山作战,
一个普通士兵的战场回忆
黄健:天南地北的战友们,你们好吗?
肖星:我所经历的1979年对越作战
顾晓阳:新儿女英雄传
陆文强:记忆中的913,
部队进入"紧急战备"状态
周大伟:我的战友王朔:
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
田警惕:我在卫戍区为国庆打礼炮
一个转身,光阴就成了故事